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是: 学校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举办第十一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赛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12-16

各二级学院: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进一步引导学校学生努力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积极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更好的 服务学校职教本科创建,推动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科技实践,服务培养创新人才、深化素质教育,经研究,决定举办安徽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校级选拔赛,现就校赛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目的

引导和激励我校广大青年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鼓励学以致用,推动产学研融合互促,紧密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

三、参赛对象

2025年6月1日以前在校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四、赛道安排

本届比赛分为主赛道和专项赛道两部分。主赛道可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此外还设置揭榜挂帅”“红色专项”“黑科技”等专项赛道。

(一) 主赛道

1.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仅限本科生。作品类别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方面的作品。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实用性。

2.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

哲学社会科学类支持围绕发展成就、文明文化、美丽中国、民生福祉、中国之治等5个组别形成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详见附件4)。

3. 科技发明制作类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二)专项赛道

1.“揭榜挂帅”专项赛道

聚焦科技发展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聚焦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课题和现实问题,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发榜命题, 学生团队揭榜答题。

2. 红色专项赛

通过社会实践接受红色教育,支持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感受党的红色精神伟力;支持返回家乡看变化、重走故地看新颜、深入乡村看振兴、走进一线看发展,感受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生动实践。青年学子应在社会实践中受到教育、坚定信念,形成有真情实感的心得体会、调研报告或视频图片等实践成果。

3. 黑科技专项赛

围绕“卡脖子”问题、前沿领域、高精尖行业,或者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对现有科技成果具有一定颠覆性、超越性的,让人感觉出人意料、震撼震惊的,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应用性(或应用前景)的实物或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科技领域)。

五、参赛要求

(一)参赛资格

1.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2025年6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类进行评审。

2.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 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教师指导完成;作品完成竞赛申报后,作品题目、作者、指导教师等关键信息不得变动。

(二)比赛形式

1. 提交论文、调查报告或作品实物,填写《申报书》(附件5);

2. 以PPT形式阐述论文或作品;

3. 评委听取介绍,选手现场答辩。

(三)注意事项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1.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2.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3. 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4. 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文章。

5.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四)评审原则

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六、工作安排

(一)参赛准备(2024年12月上旬前)

各学院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专业负责人、专家教授等相关人员围绕选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动员、指导有实力或有潜力的同学认真选题,积极参赛。各参赛选手应充分利用暑假制作(撰写)作品,根据作品提交规范要求(附件7) 填写《作品申报书》(附件5), 做好参赛准备。根据工作要求,各学院参赛学生数不少于学生数的10%,参赛项目数应不低于学院学生数的1%。

(二)作品报送(2025年3月17日前)

请于2025年3月17日(周一)前,将《作品申报书》(附件5)、《参赛作品清单》(附件6) 、汇报ppt等有关材料电子版打包报送至校团委樊卫强机电邮邮箱0122000255@ahcme.edu.cn。每人限报1件,每个团队人数原则上最多不超过10人,每件作品指导老师不超过3人。校赛结果出来,按照申报要求在线上平台报送作品(注:材料模板具体另行通知,可参考往年的先做)。

(三)学校复赛和决赛(2024年3月28日前)

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对各学院上报的作品进行复审,遴选其中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作品参加学校决赛。参加学校决赛作品的名单于决赛前一周通过校团委网站及时通知各学院和参赛者。决赛采用PPT汇报,抽签确定汇报顺序。

决赛中,选手以PPT形式汇报作品,现场展示作品或论文、调查报告,接受专家咨询答辩,选手现场解答。学校评审委员会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为基本评判标准进行评审。大赛评委会负责终审并提出获奖名单,按进入终审作品总数的一定比例设特、一、二、三等奖四个奖励等次。具体评审办法参照《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四)作品完善与省赛备赛(2025年4月-2025年7月)

学校组织相关专家对决赛获奖作品进行指导完善,择优推荐参加全省“挑战杯”竞赛主赛道作品,并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协调组织专项赛道作品报送(专项赛道作品报送安排另行通知)。

七、相关要求

1.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这项活动,将其列入本年度的重点工作。

2. 深入发动,精心组织。

校级竞赛阶段,设立专门机构、完善保障政策、运用媒体手段等方式,发布竞赛消息,接受学生咨询,进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竞赛中来。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如有发现将严肃处理。要坚持选拔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帮助参赛学生提高科研能力。

3. 坚持宗旨,完善机制。

要坚持育人宗旨,把人才培养作为“挑战杯”竞赛的首要目标,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校团委建立专门组织或社团,负责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工作,制定长期规划,保证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4.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

校团委积极协调,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的宣传工作,使“挑战杯”品牌在学校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注重做好竞赛的前期宣传工作,为竞赛组织发动和有序开展打好基础。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典型事迹和典型人物,引导和激励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创新实践。

八、联系方式

校团委

联系人:樊卫强

联系电话:0553-5972239

校赛qq通知群:650085691

九、附件

1. 皖青联〔2023〕5号关于举办第十届“挑战杯·华安证券”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包含“揭榜挂帅”专项赛工作方案、红色专项活动工作方案、黑科技展示活动工作方案)

2.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试行)

3.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4.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指引

5. 作品申报书

6. 参赛作品清单

7. 作品提交规范要求

8. 往届国赛获奖作品目录

共青团永利集团3044官网欢迎您委员会

2024年12月16日

联系方式

地址: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高教园区文津西路16号 邮编:241002
☎ 办公室0553-5975048   校园安全管理中心:0553-5975110
☎ 招生就业处:0553-5975116  5975118
☎ 继续教育学院:0553-5976998  5975282


官方公众号
官方抖音号